纽约客@上海中的文化冲突
- 5
- 2024-12-11 13:49:17
- 105
鲁迅和林语堂之间因什么反目?这主要是谁的问题?
鲁迅先生是受人尊敬,林语堂也是名人。可以说都是同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志向情趣不同,走的道路也是不同的。作为新时代生活的人们又有啥可以对他们作为评价,历史是公证的,还是去查查历史的资料,再读读他们的作品,谁如何可能你就有自己的答案了!
林语堂曾有这样的描述:“我请鲁迅至厦门大学,遭同事摆布追逐,至三易其厨,吾尝见鲁迅开罐头在火酒炉上以火腿煮水度日,是吾失地主之谊,而鲁迅对我绝无怨言是鲁迅之知我。”可见两友谊深厚。
1936年鲁迅去世,林语堂在纽约写下《悼鲁迅》一文,给予鲁迅很高的评价,在谈到自己与鲁迅的过去时,有这样一段话:“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在很多人眼中,鲁迅先生这个人十分的不好相处,因为他总是得理不饶人。鲁迅先生说话从来不怕得罪人,而且文笔犀利又一针见血,总是能把别人骂个狗血淋头。的确,鲁迅先生这一生骂了很多人,而且没有谁是他不敢骂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鲁迅这个人就像个键盘侠一样,而且还很小心眼。
鲁迅
其实鲁迅骂的大多数人,也不能说是骂。鲁迅是在批判那些文人,因为有一些文人确实人品有问题。众所周知,郭沫若虽然是我国著名的大文豪,但是他的品性却不怎么好。这一点,相信也不用小编多说。鲁迅先生曾经用5个字来评价郭沫若:文人加流氓。小编觉得,鲁迅先生的这个评价很真实啊。至于“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个并没有得到证实。
林语堂
也有人和鲁迅先生是反目成仇,不过这种仇实际上就是性格思想上的矛盾。这个人和鲁迅交往的十分密切,认识了整整11年,每年都会见面十几次。毋庸置疑,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只不过后来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这个人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大家看的《京华烟云》就是他的作品,他就是林语堂。
林语堂和鲁迅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但后来这两人的关系就有些恶化了。两个人见面就互掐,很少再和平共处。那么,鲁迅和林语堂为什么会决裂呢?甚至在林语堂看来,鲁迅就是身材消瘦矮小的大烟鬼。其实主要是这两个人的性格不合,毕竟双方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不一样,而且鲁迅还比林语堂大了14岁。
两个人都是文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思想,这种碰撞下的火花也会灼伤两个人。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幸福安逸的家庭里,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而且对于生活品质也很有要求。但是鲁迅就不一样了,他一直都处在黑暗痛苦的环境下,有一些不修边幅也不拘小节。鲁迅和林语堂在学术上倒是没什么矛盾,但是日常生活是真不行。
鲁迅
不过,导致两个人关系真正结冰,是因为鲁迅觉得林语堂和别人一起欺骗他。当时有人拖欠鲁迅先生的稿费,鲁迅好不容易要回来。于是几个人一起去吃饭,饭桌上有人说了鲁迅学生的坏话,这让鲁迅十分的不高兴,关键是陪吃的林语堂还没看出来。看不出来就看不出来吧,关键林语堂的这个嘴也是很要命,他就喜欢叨叨。
别人说鲁迅学生的坏话,林语堂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也跟着附和几句
这下可好,鲁迅先生彻底恼了。当时鲁迅和林语堂就吵起来了,而且闹的是不欢而散。这两个人也顾不上什么形象了,各种骂人的话全都出来了,就连畜生这样的词也说了。这件事情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降到了冰点。后来,林语堂甚至在日记里写道,8月底的时候又和鲁迅对骂了一次,倒是十分的有趣,不过此人已成神经病。
林语堂
说实话这两人就不适合在一起,鲁迅先生本来性格就偏激敏感,结果林语堂还总是刺激他。虽然这两个人有矛盾,但并不会怨恨。鲁迅逝世之后,林语堂还是给了鲁迅极高的评价。在林语堂看来,鲁迅还是最好的小说家。所以说,这俩就是冤家,不过平凡日子里有这么个朋友,倒也能增添不少的乐趣。
有没有哪本书是详细讲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的?
有的。旅美作家王小平创作的《刮痧》,就详细讲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本书在最着意表现中西方文化区别和冲突方面,超过《刮痧》的。
1.《刮痧》的创作背景
作家王小平,祖籍上海,1955年8月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曾在工厂当过工人、宣传科干事等。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小说组副组长、《文学故事报》主编等。1990年获美国华盛顿美利坚大学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额奖学金,遂赴美深造,获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工作,并由此开始其旅美写作生涯。著有长篇小说《白色圣诞》《红色童话》,电影小说《刮痧》, 中短篇小说集《金戒指》,中篇小说《孽缘》,报告文学《曝光》《在纽约的北京人》等。
王小平旅居美国期间,从文人视角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方位观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对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尤其是冲突方面,用客观的笔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既写出了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也展望了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2.《刮痧》反映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冲突
1993年,郑晓龙在导演完《北京人在纽约》后,一直寻求与王小平的再次合作。2001年,《刮痧》由作者本人任编剧、郑晓龙任导演的同名电影推出。电影一首映立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旅美华人的高度关注。作品描写的是美籍华人许大同和他的儿子、妻子、父亲在美国生活的故事。作品以亲情为连线,以文化为指归,多层面地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冲突。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在游戏中一时兴起打了许大同上司的孩子,许大同要求儿子道歉,儿子不从,他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儿子。在他看来,这是给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他的父亲对此也深表赞同,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但是,美国人包括许大同的老板和在美国长大的丹尼斯,却坚决不领这个情,他们斩钉截铁地认为: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为尊重他人却要打骂孩子的父亲更是不可理喻的。
“刮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种民间疗法,但在美国却被视为巫术或陋习,甚至等同于虐待。从中国来的爷爷用“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在中国人看来老人“刮痧”的每一个手势都体现了对孙子的关爱和呵护,可是美国的儿童保护组织却将“刮痧”瘀痕视为“虐待儿童的罪证”,愤然将孩子的父母告上法庭。而以保护儿童权益为理由的这场诉讼,居然无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甚至置事实于不顾,而根据所谓儿童保护法强行将亲生父子予以隔离,硬生生地阻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在法庭上,控方律师对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断章取义,恶意曲解,借以激怒许大同入局的做法,更是令中国读者啼笑皆非。
3.《刮痧》表达出中西方文化互相尊重和融合的愿望
《刮痧》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描写旅美华人创业奋斗及其心路历程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说,此前产生的同类题材作品——《北京人在纽约》,侧重表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到美国淘金的中国移民,为争取赖以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而创业奋斗的历程,那么《刮痧》则着意表现了在美国立足之后华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遭遇和困惑,是一种更深层面的奋斗和挣扎。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我们固然很难判断哪一种文化孰优孰劣,但是碰撞带来的困惑和痛苦是双方都无法摆脱的际遇。作者没有对此做出简单的评判,而是在情景交融的描写中让读者有所发现:将孩子当作私人财产而将爱心施之以打骂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把孩子视为社会财富而强行隔离父子亲情的美国法律规范,岂不都应躬身自省么?也许在双方都经历过这些碰撞的痛苦磨砺之后才能使人感悟:只有互相尊重和彼此包容,才能营造中西文化交融与多民族和平共处的世界。
一些华人在西方国家学习或生活多年后,还是选择回到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无法融合,互相不能理解的原因。前几年我看了杨澜写的《一问一世界》,她也谈到了她在美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杨澜认为,萦绕在许多飘零智者心头的困境,那就是文化归属。对于身处海外的华人来说,文化归属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交错绾结。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并形成足够的侵入,那留下的烙印即便时间也难以抹平。杨澜知道她永远不可能用“猪八戒倒打一耙”来和美国朋友开玩笑,因为你解释一个猪八戒,就差不多要把整本《西游记》讲述一遍,就算这样,美国朋友依然不明白那个猪八戒为何要“倒打一耙”;杨澜也不可能用《小兵张嘎》《鸡毛信》的故事来和美国朋友分享童年乐趣,因为当你讲述那些怀揣着时代记忆的故事时,对面的美国人却瞪大眼睛,质疑着儿童参战的合法性。
文化的差异就在于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决定了各自想法的迥异,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不等于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共鸣也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实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的平台多么国际化,最终你和你的家庭和亲人,通过共同的文化认同,建立起来的共同情感共同归属才是最重要的,《刮痧》也表达出了这方面的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纽约客@上海中的文化冲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纽约客@上海中的文化冲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123正版澳门资料大全
下一篇:澳门看开奖结果